周绍轩:笔耕不辍的写意人生


(作者:漆功君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1日)


认识周绍轩,是在数年前的一次饭局后。因为他的“字”,骨子里尚还有点文艺气息的我这些年多了与他的接触。“临池不辍,笔耕于勤”,这是我这些年对他的了解。

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以“道”为至高哲理,而中国书法正是道之动,道之迹,它通过线条轨迹阐明的是人的心灵。好的书法作品以精妙之笔留下书法家的心痕,从这些或灵或动或凝重或严整或恣肆的笔墨之中,我们可以深入,深刻地体味书法,体味传统,体味心灵。周绍轩就是一直在书法领域中潜心耕耘着。

绍轩老师一九五三年出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雄厚的井研县千佛古镇。他从小受其父亲的影响,始临《曹全碑》、《玄秋塔》。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组织见他写得一手好字,就安排他写大字报,大标语,这一期间所下写字功夫奠定了他后来书法创作的基础。

曾一起闲聊起,绍轩老师给我讲过他的一个小故事。一九七三年夏天,他在部队站岗的时候持半自动步枪对准哨位上杉木门一个“突刺”,只听得“嚓”一声响,雪亮的刺刀剌穿了五公分厚的木门板。他以为刺刀断了,吓出一身冷汗(当时文革期间,损坏武器要受到严厉处分)。刺刀刺进木门板的过程使他终生难以忘怀,并让他深刻领会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和“一挥而就”的真正内涵,后来他用在了的自己书法创作实践中。

绍轩老师说,于他而言,真正走上书法艺术之路得感谢一个人。周绍轩在学习书法中,曾拜乐山书法大师杨天开先生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杨天开先生广涉历代名碑法帖,善积字外功夫,其作品意深功厚,大气磅礴。先生孜孜不倦的指导,加之绍轩老师自己数年的潜心研习,他渐渐总结出书法创作的“套路”,一要坚持传统;二要拓宽书路;三要不忽略当代大家;四要着眼书法全局;五要避俗求雅;六要多常临帖;七要八面出锋;八要“有法”“无法”统一;九要努力涉猎字外功;十要沉得住,不浮躁。

多年的创作,他认为书法不能只是技法的展示,它是表现人的灵魂的艺术,书法实践和理论与字外功的深度,决定着书法创作的高度,一幅好作品创作的过程就如同用生命释唱一首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能得到天籁之音,天人合一的绝妙效果。

绍轩老师在几十年的书法耕耘中,历经千磨万击,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得到社会的好评和认可。其作品被众多单位和个人收藏,辞条编入《世界名人录》(第10卷)、《中国书法全集》(第10卷)等几十部典籍,《周绍轩书法作品集》、《周绍轩书法作品》和《周绍轩作品选》相继出版。“中国检察官书画院会员”“四川省检察官文联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诗书画院青少年艺术中心副主任”,这些“名头”,见证着他数十年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不懈探索。